油管杆“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自2008年以来,滨南采油厂全面实行管杆“分矿区、分年限、等寿命”管理,极大地促进了管杆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经验也在全系统加以推广。但由于技术、生产条件的限制,管杆“分矿区、分年限、等寿命”管理完全依靠人工作标记、人工统计、人工分析,管理精细程度不够。管杆资源全生命周期优化使用以及管杆使用数据对油田开发生产的指导作用还不够突出。
通过调研了解到在整个油田使用物资中油管杆等占作业主材成本的50%以上,占一般材料费20%以上的比例。而目前对于这类成本投入庞大的资源,管理、使用还呈现粗放、无序的状态,急需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近年来,油田相关技术人员为突破难关,积极与科研院所、院校结合,先后对二维码技术、数字码技术及芯片嵌入技术在管杆上的应用进行研究,但由于管杆投入批次多、数量大加之井下使用的特殊复杂工况,编码识别技术成为技术瓶颈问题难以突破。
我公司在滨南采油厂多年探索的基础上,深入实地,潜心钻研,与国内顶尖的图像识别专家和机械制造专家深入合作,创新研究出一套先进高效的油管杆标码识码以及数据存储应用系统,在管杆精细管理的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发了油管杆“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使得对管杆、井下工具这样的大宗高值资源的使用管理精细化成为可能。
我公司历经两年,研发了该油管杆“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在过程中攻克了七大难题。
以二进制算法为基础,构建数据关系和模型,对油管杆的生产厂家、规格型号、类别、材质、矿区、下井顺序、负责人等关键信息进行标定。
综上所述,油管杆“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里面包含的几项关键性技术,通过“查新”检索,并未发现国内国外有此类先进程度的相关技术。目前,本技术已申报多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其中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已网上公示),多篇相关论文已发表。
使得油田生产高值大宗物资现场使用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管杆、井下工具投入大、数量多、失效造成的损失大。本技术赋予每一根管杆、井下工具“身份证”,使得每一根管杆、井下工具从进入生产系统直至寿命终结报废的全部使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物资的使用价值和生产价值。
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手段,以游码标识刻录技术为数据载体使得油田物资、生产、分析真正意义上实现数字化。油管杆是连接油层与地面井口的通道,通过管杆数据长期有效的积累,为提高综合开发水平,建立不同油藏类型、不同开发阶段油田的管杆失效因素数学模型,从而为指导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使得管杆、井下工具全生命周期的责任考核有据可查。通过本技术,积累油管杆的数据形成多类型数据库,经有效数据模型分析,可以实现产品质量追踪;可深入到油管杆入厂、发放、出厂、井位、井下、返厂、修复、再发放等各个环节真正意义上实现数据跟踪;可根据数据的记录实现对生产厂家、设计部门、采油单位和作业单位的精准责任考核。
切实提高操作层面的劳动生产率。本技术的使用将较大程度的降低油管厂、作业现场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彻底代替以前“一口井,一斤表”的纸质品消耗。
确保管杆、井下工具使用全过程生产资料的及时准确。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每个生产环节的实时数据记录,保证现场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系统性。
丰富管理层、技术层的决策依据,提高作业设计、措施选型以及成本投向的决策水平。一是通过手持设备将管柱图实时上传,便于相关单位、部门分权限了解现场实际状况;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管杆实效原因,调整成本投向和技术路线;三是大数据的积累和分配,有利于设计人员根据历史数据改进工艺,提高管杆、井下工具的预期使用寿命,延长免修期,提升效益。
经过两年的实验室及现场试验探索,我们确信该油管杆“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具有较大的生产管理价值,符合胜利油田“四化”建设要求,具有降本减费、资源优化、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