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根油管杆都有了“身份证”4月16日,在胜利油田滨南厂准备大队油管厂,一根新油管在距离接箍500毫米处被刻码机刻下了0.3毫米深的身份标识码。通过识别系统后,该油管所属矿区、长度、材质等信息被录入了油管杆户籍信息数据库,该身份标识码将伴随这根油管的“一生”。 这个标识码是滨南厂创新推行油管杆“户籍式”管理的代码,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一个管杆对应一个编码。编码的信息囊括管杆从入库、发放、入井、回收、修复直至报废的“全生命周期”历程。技术人员可借助油管杆户籍信息数据来分析油藏状况、作业效果等,为后续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提升油藏精细化管理水平。 油管是原油从地下来到地面的通道,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每家采油厂来说,油管杆的数量都十分庞大。以滨南厂为例,该厂油管杆的花费占全厂材料费用的21%,占作业主材费用的55%。但对油管杆的使用管理一直是各采油厂颇为头痛的问题。 滨南厂副厂长舒华文说,虽然滨南厂实施的油管杆“分矿区、分年限、等寿命”管理,走在了油管杆管理的前列,但是还不够精细。比如,同样是使用一年的油管,由于所处油井工况不一,质量有所差别。而以一年为限分类油管杆管理已经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极致了。 为使油管杆的管理更加精细,滨南厂给每个油管杆建立一个“身份证”,形成油管杆户籍信息数据库。这样一来,一根油管在什么样的工况下使用了多长时间就一目了然,区分更加细致。使用时,根据需要,可有的放矢选取不同材质、质量、年限的管杆。 有了“身份证”的油管杆改变了传统的油井作业方式。油管杆来到井上后,作业队将不再用钢卷尺逐根丈量油管,而是拿着手持终端识码设备,按顺序逐一对下井油管编码进行信息采集,存储后,自动生成了该井的油管使用管柱图,建立起了数字化井筒。 数字化井筒加上油管杆精细分类形成的大数据给技术人员创造了巨大的优化空间。以林樊家油田的腐蚀问题为例,通过对单井管杆使用周期的统计分析,全面掌握该油田腐蚀井的腐蚀部位和管杆的生产厂家、使用年限、入井次数等数据,找出规律,在作业设计时,确定准确的腐蚀位置,选用优质管下入腐蚀部位,实现管柱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延长油井免修期。 除此之外,利用油管杆户籍信息数据库可对油管杆厂家的供货质量进行评价,选取优质供货商。管理人员对全厂管杆投入总量、目前完好数量和报废数量的实时查询,为优化管杆投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